閒聊|不知道要放哪,先塞在這裡。
看完 Trash Taste 第42回,決定把之前看到一半,覺得怎麼越看越靈異的《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補完。其實所謂的「靈異感」不過是因為名聲跟印象的關係,使得許多犯罪者聚集,發生案件的比例自然高上許多。
對藍可兒案的了解僅止於新聞報導,大略只知道是亞裔女子失蹤一段時間後,屍體在水塔裡被發現,後來怎樣就不知道了。坐在電視前沒特別感覺,想著又是一樁無由來被擄被殺的慘劇,世界永遠不平靜。知道網路上多以懸案稱之,也有不少真實罪案說書的 YouTube 頻道製作相關內容。不知道是不是標題總是下得很詭異,導致從來沒點開任何一部來看。看了這套紀錄片才知道,由於警方公布的協尋影像看起來不太對勁,外加藍在網路上留下許多足跡,甚至是談自己想法的部落格,「鍵盤偵探」的各種推理和猜測四起,甚至有些人不甘於只在螢幕前,實地走訪案發的旅館。
其實案件本身已經結案。只是許多人仍舊感到有不可解的可疑之處,才有還沒破案的錯覺。
有趣的是紀錄片的走向,一是為何結案後還是有很多人不能接受,二是網路追兇導致的網路霸凌。
被當作「很可能」是兇嫌的音樂人,所謂的「證據」,明顯是腦補出來的玩笑。難免遭遇騷擾,但很難想像有人因此認為他就是真兇。不過事情就是發生了,在一群人的「幫助」下,不僅沒有找出真相,還毀了一個人。不代表網路偵探們的行為不可取,實際上有協助警方破解懸案的案例。只是人百百種,小誤解的後續效應超乎想像。
最終片子給了溫暖的結尾,藍的部落格為網路上孤單的人們帶來正能量。好似一趟詭異崎嶇的旅程,在沒有解釋的狀況,最終進入美好的仙境。看完覺得心情複雜,畢竟連貫性有點弱,但是轉念想想,真實事件皆是如此,出發點到終結點難以想像,甚至是進行式,只是沒有被定義。
看完《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後,本來打算看部戲劇影集(好久沒看了!),雖然待看片單裡有許多選擇,最後還是找了紀錄片影集來看。萬一想放棄比較不可惜。(?)
Netflix 還有一部關於蒙提‧派森的片還沒看,是2009年發行的《蒙提‧派森:近乎事實》。
雖然看過《飛行馬戲團》(最近這幾年才補完!),也看過派森的兩部電影。覺得很有意思,真的超脫時代,但對成員的背景,甚至是創作上的分工完全不了解。藉著這部把幕後事補起來覺得挺滿足,同時興起重看的念頭。
由於完全不知道這些背景,大概全片都處於「驚訝於事實」的狀態,感想太多太囉嗦。總之沒看過蒙提‧派森作品的人快去看就對了🤣
目前接著看塞在片單裡很久的《溫莎王朝》(2017),好多50年代的彩色影像和節目組聲稱第一次公開的資訊。
有想寫的事,但是不知道怎麼樣消化成網誌時,經常會變成三段內容湊在一起。完全不記得這習慣怎麼來的,明明無助於搜尋。常常提醒自己應該改掉,內容少沒關係,分開來寫,標題清楚,要找比較容易。說起來不是什麼真正的「壞習慣」,容易用「反正寫開心就好」說服自己繼續這麼做沒關係。該養成有條理的紀錄?或許內心深處希望成為如此鬆散也無所謂的人?
剛讀完《彈性習慣》,裡頭對於習慣養成和目標達成的觀念不算有新意,但是提供一套實務進行的策略。如同《原子習慣》裡提到的,最後阻擋進步和習慣養成的大敵是「無聊」,彈性習慣的策略就是試圖在變化中消解無聊吧。做法很簡單,幾乎是給小朋友的紀錄與鼓勵方式照搬。說的也是,沒理由成人不能用這套。而且長大以後不再像小時候那麼容易獲得稱讚和成就感,給自己信心好重要。
相關網誌: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