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建築學的14道醍醐味

建築學的14道醍醐味

《建築學的14道醍醐味》直譯書名《建築教科書》,收錄日本建築界不同領域專家談建築的文章。推薦序透過維根斯坦切入,引出主題的複雜和多元。譯者序簡單介紹撰文者的背景。

安藤忠雄〈動盪不安的心〉是選擇進入建築專業的契機和觀察感想。
佐佐木睦朗〈技術與藝術的融合〉講建築的「藝術」與「技術」則是透過歷史背景談建築變化,不是論證,而是簡單的對比。不過這段比較有趣的地方是提到關於艾菲爾鐵塔建立當時藝術圈的惡評,除了主流偏好外,也有不同專業圈對抗的政治考量。
像是寫給建築系新生的文章。〈多樣化展露人類之豐富性的建築〉和〈叢林的深處有著什麼〉提到建築與其他事物的連結與影響的廣度。人生活在建築裡,在建築間移動,從建材到建築利用,以及代表的文化意涵和風土氣候都有一定的關聯性。建築含括的範圍極廣,信手拈來的主題都能擴張討論,與建築關注的部分結合。

建築的「強」不僅代表堅固,同時也有維持長壽的耐久力的意思。鈴木博之〈關於建築的「強」〉,透過維楚維亞斯(Marcus Vitruvius Pollio)建築三要素中「firmitas」不同語言的譯文,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其意義。
〈為了微小場域的將來〉像多日隨筆。既然與人有高度相關,就應該直接去感受,不要侷限於表面上的價值,不帶成見思考人群、地點、場所、需求和建築間的關係以及隨著時間、年代不同產生的變化。
〈建築師這一行〉則是忙碌工作的實際樣貌,不是抽象感覺也非理論,讀起來踏實也很現實,建築師作為職業如此。
〈自然的力量是偉大的〉和〈病態住宅症候群〉引用了許多專業數據。前者從見到建築的脆弱談起,講得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減少自然現象造成的耗損,以及建築安全的重要性。後者則是分析住宅合宜的要件,不僅是格局方位那麼簡單,像是裝潢殘留物質和房屋的換氣率、氣密度都有極大的影響。

藤森照信〈謎樣般的外國建築家〉探索在日本有知名作品,但不怎麼麼知名的建築家瓦特斯(Thomas Waters)生平的過程。可能作者寫過不少面向一般讀者的文章,特別易讀,像旅遊散文般有趣。覺得裏頭提到「去探索一件非眾人所皆知而且大家都感興趣的事情」得出的答案,就是所謂的冷知識吧!前面幾篇比較硬,這篇讀起來輕鬆不少。
日常對既定事實提出質疑好像在找碴,山岸常人〈重新看歷史、由歷史重新看〉乍見在數落現在的建築同時懷疑歷史建築的真相,不過就是提醒學生在做學問、研究的時候提出質疑並驗證的重要。
〈技術、心思與意志〉裡提到的建材特性讓我震驚,原來不是氣候的關係讓東亞住宅在五十年內就要砍掉重練?!但覺得美國人的用過即丟,是講消耗品的浪費啦。耐用不過時的好東西大家還是會繼續用下去。
木下直之〈城垣、宮殿與原爆紀念館〉提到建築實際上會隨著年代更迭而改變用途和樣貌,雖然無法被建築史記載下來,但是這種樣貌的改變不算是負面意義的損毀或變形。如果硬要復元,反而無聊且失去價值。
最後一篇〈請自負之士喝杯魚腥草茶〉根本放飛自我吧,十分隨意地談和建築的緣分。讀完幾篇認真的反思和主題性強的文章,這收尾有點微妙。

翻開這本驚覺很久沒看建築相關的書,見到熟悉名詞有點感動也有點感慨。以為不再感興趣的主題,很可能只是忘了樂趣所在。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