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短感】平面國/今昔百鬼拾遺──鬼/手塚番:我曾伺候過漫畫之神
愛德溫‧A‧艾勃特《平面國》(20210105)
不知道為什麼讀起來充滿煩躁感……速速翻過看不懂的數學說明,剩下諷刺,可是,怎麼說呢,跟讀偶爾會看到的反串文有點類似。可以直接說人話不要說反話嗎?普通人的腦袋也是腦袋,想要廣傳門檻還是低一點吧。不過很有可能只是對成書的年代不熟而已。
這時候對於懶惰的讀者如我來說,導讀就很重要。然而導讀它……
譯者跋比導讀好看有用,難怪標題下推薦文,就沒什麼導讀效果。
的確是很厲害的小說,但也就覺得很厲害而已。第二部分像科幻小說比較好玩一點,第一部分講設定看得索然無味,沒有讀小說的樂趣。啊…… 是不是要看解析或是改編的動畫會比較有趣呢?
京極夏彥《今昔百鬼拾遺──鬼》(20210109)
百鬼夜行系列回來啦!開場是敦子與吳美由紀對話,應該是像番外篇一類的故事。吳美由紀聽起來耳熟,看到「寄宿制女校連續殺人事件」才想起是哪個案件出現的人物……然而還是沒記起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過沒關係,是和本傳無關的故事。
雖然兇惡但看似單純的案件,透過對話抽絲剝繭,一一理出怪異和兜不上的地方。也因為說話口氣和思考方向,呈現出角色性格,大概是系列經常出現的場面。不過這回是敦子的場合,走一個腦袋清晰的記者路線,讀起來直白清楚。
正當以為沒有那種事件相關背景落落長的故事說明時,磨刀師角色的講古時間來啦!\突如其來的刀銘解說/欸……不是真的很突然啦,就是系列一貫的風格,不知不覺進入角色話語中的故事。
關於字詞背後有其意義,要改變想法,連用詞都改,這點非常有感。(雖然是老話)
故事到了末尾,美由紀的那段話當然是沒有考慮到許多複雜的狀況,不過有時的確不要想太多,比較容易擺脫。安排一個經歷相對單純的角色,直接說出看法還是挺爽快。
這本像是簡化縮小版的百鬼夜行系列正篇,覺得不夠滿足,但是能再看到熟悉的角色出場還是很開心啦,嗚嗚。
佐藤敏章《手塚番:我曾伺候過漫畫之神》(20210113)
果然如友人所言,對手塚不熟,對年代不熟,讀起來也很有趣。願意受訪的編輯們多半認為是可以笑談的青春回憶吧,是一則又一則彷彿傳說的追稿記事。心裡想著原來真的那麼誇張啊。神一般的能力和屎一般的工作安排,想起讀《創作者的日常生活》的感想:厲害的創作者也不見得能活得像自助書裡的範例。
當手塚為自己公司的漫畫雜誌作畫時,對編輯來說是負責的漫畫家也是老闆,不管怎麼做都不對耶,超級難坐的位子。雖然對稍微有點距離的人來說,手塚擁有凡人追不上的才華,不過在他身邊工作,或許見到的就只是個頑固任性的普通人。
訪問到松岡博治這段,提到手塚對動畫的熱情。 想起某年去看了手塚展,有個展區就是在講動畫。記得當時以為是個事業轉向,現在才知道根本全部都是進行式,真的很嚇人。不過也就是這樣才會成為傳奇吧。
最後兩篇訪問曾經的助手和手塚參與過連載的雜誌總編。從不同的角度看手塚工作的情景相當不一樣哩。像是以為責編們開完會,當月作業進行順序一定就會按照結果。其實還是很看編輯手腕,用卑鄙的方式也在所不惜。還談了一些年代差異(家用電話還不普及的日子,感覺好遙遠⋯⋯),越來越成形的產業很容易走向規格化一途似乎難以避免,就算創意也是。
有一篇說到手塚臨終前的狀況,是到死前還要繼續創作的類型。握鉛筆就能安心那段,看了不知道是好笑還是難過,覺得心酸。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