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手足的情誼,黛博拉‧海莉曼《梵谷兄弟》

在這之前對畫家梵谷近乎一無所知。只知道過世後才成名,還有著名的割耳事件,以及拍賣價格屢創新高的作品。

《梵谷兄弟》用說書口吻,娓娓道來梵谷家的背景,乃至於文森梵谷與弟弟西奧的情誼,以及他們如何影響著彼此。
經歷的事件寫得很細,從家人相處和家庭教育,兄弟倆求學到求職的過程,以及往後在工作與戀愛和婚姻上的變化。
或許是說故事的方式,有時候會感到抽離,想著怎麼有辦法揣想人物的心情。但在更多時候,都像是透過線索的猜想。無法說清楚講明白的地方,也就只能寫出最終事實。感覺最混亂的部分,大概是文森嘗試過各種工作,學習不一樣的事物,過著不同生活,到最後彷彿一場空,完全無法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讓他找不到方向。不是沒有資源,多半是來自多數價值觀與家人期許的壓力,反而導致無所適從。乍看是不管他人眼光的追求,事實有可能是太過在乎的結果。

閱讀途中,多少覺得對於西奧來講,要養個不事生產,甚至要求多多的哥哥實在很不公平。但是停下來想想,就算家教讓他不會棄親人於不顧,還是大可不理會這些要求,只給文生最低限度的生活費。是不是覺得哥哥就像是另一個平行世界的自己,有才華和想做的事,為了達成,選擇一條不好走的道路。不僅前途茫茫,還需要披荊斬棘。如果西奧能給出更多些的資源,這條路就不會那麼難走,甚至看得到目的地,更快達成。
應該是我過度解釋。不過西奧顯然有從文森身上看到自身沒有的才華,想要盡力資助創作,兩人能一起將印象畫派推向主流。

除了兄弟倆的情誼,以及文森梵谷坎坷的人生。還能透過這部作品看見19世紀末歐陸社會的樣貌。
社會階層的歧視、交際與婚姻選擇的限制和壓力、對於身心疾病了解的限制(特別提到晚文森梵谷三年出生的佛洛伊德,戲劇性地說兩人很有可能曾擦肩而過)等等,使得特異的想法和作風,無法被當世人理解,因而加劇生活脫軌的狀態。
書中鮮少提到文森的交友狀況。家人除外,僅提到室友、同居人、醫生之類的角色,好似他的身心狀況過於混亂,難以立足於社會。然而當他臥病在床,或是臨終之際,具名或不具名的友人們便會出現,看起來是貨真價實的關心。代表在精神狀態良好的時候,很可能樂於與人親近且好相處。若真是如此,對他的早逝以及不順遂的一生更加感到惋惜。

進入1890年,文森的畫家生涯慢慢有些成果,想要回報西奧多年來對他的不離不棄。然而命運就像斷線風箏,難以預測飛去的方向。透過歷史記述知道結局會是如何。只不過經由作者透過書信資訊描述產生的豐厚情感,令人不勝唏噓。

(20201113, 感謝博識出版與楊小姐)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