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
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從上線就放在片單裡。
想說是輕鬆的知識型紀錄片,有空再拿出來看就好。直到這兩天在推特看到這部片裡受訪者給出的「面對社群媒體演算法巨獸,可以怎麼樣做」建議摘要。發現其中幾項本來就有習慣那麼做,但不是有意識到問題,只是巧合。例如,關掉社群媒體的通知。單純只是知道容易分心,而且不想被吵。反正因為這樣,對這片產生強烈的好奇。
剛剛花了90分鐘看完。老實說裏頭有許多我不喜歡紀錄片裡出現的元素,像是營造謎團和些許恐懼感,以及搭配戲劇演出等。不過或許嚴肅氣氛是必要的,讓觀眾聚焦並理解受訪者想說的事。
簡單來說(真的很簡單的說),就是社群網站的營商方式看似無害,實際上正造成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焦慮與憂鬱,意見極端化,逐漸放棄思考和批判,而且以主動的方式操弄。途中幾度讓我想起日常接觸到的一些訊息,或是和朋友閒聊的話題。像是行動裝置改變生活模式,早在十三、四年前就有聽說過,只是沒想到在十年內的變化會是如此。
有興趣的話,詳細還是看看片子吧。就算事前略知一二,還是有種腦袋爆炸之感。尤其是臉書的部分。
沒用臉書,或者應該說在臉書社交圈外,不知道它的推薦和連結的影響那麼劇烈,超乎想像。很少使用主流社群,純粹覺得自己很老派,又有社交障礙,不想被打擾,另一方面也是在上頭的朋友不多,且有許多聯繫的替代方式。人越多聲音越多的地方就越容易分心。
推特是我現在少數還在用的主流社群,只是現在也越來越少看了。單純是資訊量太大,重複率太高,容易感到迷失。
儘量不點 YouTube 的推薦影片(以前喜歡自己找,最近越來越有仰賴推薦的傾向),以及多聽同溫層外的聲音,理解不同的想法。應該是目前希望且想要加強執行的吧。
嗯…… 大概是這樣很零碎的感想。
片子最末尾,毫無意外保留光明的那面。只是以「兩難」來說,好的誘因比例出現是少了點,不過科技的好處想來不用特別講大家都知道吧。身為「和AI共創美好未來」科幻作品的擁護派(咦),希望世界能往好的方向去。
防止《1984》到來的同時,也要慎防溫水煮青蛙的《美麗新世界》。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