喃喃自語的快感:佐藤友哉《沉沒的鋼琴-鏡創士還原的犯罪拼圖》

佐藤友哉著,陳君怡譯,《沉沒的鋼琴-鏡創士還原的犯罪拼圖》,台北:尖端,2006。

當不再書寫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將是死亡,書寫是拖延死亡的方法。
書寫中的我,可能是「我」自身,也可能是我虛構的角色,但不變的是:當他被書寫的那一瞬間,就成為過去了,無論那是不是「我」,都已經不是我了。

這是我的第一本佐藤友哉,雖然很想從系列的第一本開始讀,但是靠圖書館也只能認命的從好入手的集數閱讀。

光是章名就相當有趣的一本書:
「我是受害者,正遭受迫害,我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難道真的是我的錯嗎?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誰來救救我!」
『得到的回答,逆轉了我的認知』「其實我才是加害者。」
以上是把章名組合,加上一些標點符號的結果,不僅點出了故事要告訴我們些什麼,而且從這裡就開始喃喃自語。
像是一種私我的murmur,三個故事的主角分別說著關於「我」的故事,
故事的發展雖然有所不同,但每次都切合著章名所要表達的內容。

一、二、三,週而復始的。
第一人稱的murmur有兩種感受,一種是認為那就是作者;另一種就是相信劇中的角色是讀者,或是「我」的某種反射。
第一則故事的青年(其實是十八歲的少年,但是生活和陳述都讓人覺得應該是二十八歲)算是個可思議的狀態,像是有點人際問題的宅男。讀者從他的角度看世界。
第二則故事由住在大宅邸的畫家星野朋朗出發,背景的設定呈現一種不可思議,扭曲的讓你不禁懷疑這個故事的世界和上一個是完全切割的。
第三則故事是關於一個小學四年級男生小廣的事情,從他的嘴巴和思想,字裡行間有種人小鬼大的感覺(甚至說:這應該不是小學生的口氣)。什麼「那傢伙」或許不過是這小鬼過於敏感。
其實小說要給出的概念很簡單,有點像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原本以為存在在書名的人物-鏡創士,會是個獨立於故事的存在,然而他也在這個漩渦之中打轉,這是一場無止境的復仇故事。
角色扭曲的個性或許有種精神異常的狀態,不過也顯現出個人的異質性,在這種狀態下;小說中的人物儘管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不符合倫常的事,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是那個「我」。
就像是創士所嘲笑的那般,有些事情和觀點,只因為道德倫理的限制而被賭塞在內心中。但是當倫理感在心中浮現的時候,就必定是發生了不倫理的事,或是愧於內心的感受。
人去做了,然後透過第三者反思。因為特異性的太強烈因而感受不到,接著牽連著對方一起沒入相同的世界。
小說中的角色看起來都瘋了,但是卻沒有徹底的失常,強度就在這瘋與不瘋的界限之間給出,如果徹底的失序,那就沒有那些斷片和故事了。
不能說是正常,但也不能說是完全的不應該或不適當存在於社會。

這本書的最後相當的耐人尋味,回頭想想,那個日子不就是最正常,那個「我」最想要的嗎?是有點索然無味,但從某個意義底下,他不再傷害他人了。
結果,最正常的人或許是最不正常的。

很棒,沒有冷場的衝擊。
死亡的過程也刻意的從弱到強,真相大白的原因或許有點牽強,不過那已經不是重點了…。

我想有機會再來看系列的一、二集吧,系列中間的串聯如果不知道也挺令人難過的,咦?這代表我中毒了嗎?(苦笑)


You may also like...

2 Responses

  1. 上川森表示:

    KING桑做了很詳細的分析條列整理哩。
    距離讀這本書寫這篇感想也過了一年,被你這一留言,
    讓我想到或許應該找系列的前兩集來讀。
    謝謝告知,連結歡迎取用。:")

  2. KING表示:

    這本的確令人深思呢。
    我覺得最後的結果並非廣明所想要的,因為那其實只是打回18歲的頹廢青年那樣子吧(或者更像活死人)。
    除非他真的成了活死人,不然他還是會「忽略現在」而傷害自己和重視的人。
    版大這篇分析觀點很獨特,我連結貴文,如有不妥,還請告知。

    歡迎來看本人關於此書的心得^^﹕
    http://king120884.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01026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