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碎碎唸,森雅裕《莫札特不唱搖籃曲》

mnz

森雅裕著,汪仲譯,《莫札特不唱搖籃曲》,台北:台英雜誌,1998。ISBN 9576324645(NSYSU圖書館070810)

「那邊的皇帝陛下,我們膽小的法國號手,被你看得快斷氣了。」(p. 35)

歷史推理,或說歷史小說,能寫的有趣讓人發笑的地方就在於讓名人或偉人罵髒話或是說些一般人會說的話語。畢竟這些人雖然出名或是成為歷史重要的轉折點,但終究不是完人,讓他們在虛構與真實參半的小說中展現如常人的一面,是要比野史軼聞的趣味點更讓人能感同身受。
《莫札特不唱搖籃曲》中,作者起用名家貝多芬擔任偵探角色,這位大人物不僅讓自己陷入調查莫札特之死的謎團之中,還得擔憂必需重整的零零落落臨時樂團。政治力的介入與封鎖加深了事件的曲折和緊湊,也展現了角色的硬脾氣和堅持;整個故事讀起來像是觀賞一部充滿歐陸風情的離奇古裝電影。

「不過,這首《搖籃曲》有幾個地方怪怪的。」徹爾尼停下歌聲,喃喃自語的說。他還沒說完,我們三個人幾乎同時開口:
「主旋律和伴奏形成不協和音……」(p. 48)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貝多芬是位脾氣暴躁的音樂家。在這個故事中也忠實的呈現了那份「氣死人不償命」的討厭性格;好玩的地方在於,小說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是貝多芬本人,讀者像是住在他身體裡的小人,不時會有「快被這傢伙打敗」的感覺浮現,但偶爾也會發現「真的是不生氣也不行」;總之,那份心力憔悴和疑神疑鬼都真實的傳達到讀者的身上。再看主角身邊的其他角色,年輕的女高音賽蓮;十八歲的弟子徹爾尼;小小隻的舒伯特,不得不提的便是小說中對舒伯特的描述,簡直像極了中學時代音樂教室掛的那張舒伯特肖像的縮小版,如卡通造型般讓人不禁莞爾,然而,那份笨拙和傻勁反而展現出他對音樂的熱愛和現實環境的阻礙。賽蓮則像是某種新女性的象徵,雖然有些粗魯,卻有著和上流淑女不同的魅力。至於可憐的徹爾尼根本是他老師的出氣筒,感覺上是個老實的青年(其實以年紀來說應該算少年?)卻出奇的機伶;跟他的老師貝多芬簡直是一對寶(笑)。

協奏曲中,樂團的演奏不能太突出,才能烘托鋼琴絢爛高超的技巧。所謂的協奏曲,就是獨奏樂器和交響樂團間的競賽,要在互相呼應中創造張力,呈現曲子的流轉。(p. 232)

如同前面說過的,整個故事背後牽涉到政治力的介入。通常命案也好,謎團也罷,只要被這項外力一攪和,事情總變得複雜且沉重。而這本小說能保持輕快的秘訣我想在於角色的互動與對話之中。偵探角色並非需要一直思考無法解開的謎團,而是透過各種管道取得他需要的線索與答案,在這期間,各種裝扮、潛入、演出,清脆的點綴在戰亂與政治不安定的背景設定當中,如同一場美妙的音樂演出。
雖然結局不一定完滿,不過最後的段落還是讓人不禁掩嘴而笑。故事在開頭的地方以莫札特的死亡和政局的動盪作為交代歷史背景的方式,在結尾的部分則以類似年表的方式將後續的發展帶入史實之中。讓真實事件的結尾和小說巧妙融合。

相關文章:
[推理] 森雅裕-莫札特不唱搖籃曲(未讀可入)/siedust(回應中有關作家森雅裕的討論)
莫札特不唱搖籃曲/白點貓(連結已失效)(關於本書的趣味點)

小記:三十八歲的貝多芬和十八歲的徹爾尼,這對師徒搭檔的互動實在是太妙了。(意有所指)嗯,果然是很棒的相聲二人組啊(遠目)。


You may also like...

4 Responses

  1. siedust表示:

    推「小記」XD,那個「意有所指」我喜歡啊>///

  2. 上川森表示:

    對嘛對嘛,皇帝也是人,家教再好也會罵髒話吧。XD
    我要的就是這種有趣的臨場感(?),拉近讀者與歷史人物的距離。

  3. Chun表示:

    >歷史推理,或說歷史小說,能寫的有趣讓人發笑的地方就在於讓名人或偉人罵髒話或是說些一般人會說的話語。

    剛溫完鹿頂記,看康熙罵了許多「他媽的」之類的髒話,還真是爽 XD

  4. 上川森表示:

    這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的暗示法,屢試不爽。XD
    這對師徒檔真的好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