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劇場說個故事,恩田陸《中庭殺人事件》
中庭就像劇場。事實上,現在聚集在這裡的人,大家都正在扮演某個角色。他們共同擁有這個空間,只因為如此,便好似某事件的共犯。似封閉又似不封閉的空間。隨時被人從外面觀看的場所。(p. 45)
超過癮!看完到小說的最後一句當下只有這樣的感覺,像是看了場佈景衣著設計平實,劇情卻在簡單中帶著複雜華麗的舞台劇。在讀完之後也稍稍跟友人討論了閱讀習慣影響本書在看的時候的觀感的不同。《中庭殺人事件》的故事如果攤平來說其實簡單,劇作家在中庭因毒身亡,研判應是服毒自殺,但疑點重重,而在他留下來的劇本中,據說指涉了兇手是誰。只要讓最後通過甄選決選的女演員,都演一次這個角色,便能發現其中的問題,那個空缺或是相異的點,便是線索所在。複雜的地方在於,這案件是層疊著戲與戲,現實與虛構,以及週邊其他可能成為解答的私人故事,讓人不看到最後一刻便無法揭穿最後的秘密。
※ 以下感想內容可能影響閱讀的樂趣,請斟酌服用。
哪裡是虛構?哪裡是現實?其實在閱讀之初這個問題並沒有困擾我,反倒是因為書寫方式的不同和使用字型的不同攪亂了我的想法。許多人在討論到這本書的時候,認為此書層層包裹,每一層的書寫容易打亂讀者的思緒,又有新的場景或人物作出同樣的動作當下,好像又要再度從頭拼湊。而我在閱讀上沒有這樣的問題,大多來自,當我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就將它「全部的內容」就當作「一本書」或說「一個故事」,於是,所有都是虛構,所有都是書中的角色。不過這種閱讀方式的問題,可能就有點像是在看哈利波特的時候,想著哪有魔法世界,故事不管怎麼發展都會覺得是無意義的展演(據我所知,的確有人因為如此對科幻奇幻故事一概沒有興趣)。意指,感受不到作品本身作者意圖傳達的魅力所在。
縱使如此,我想讀者有它能解讀的方式,作品仍舊一樣有趣的狀態下,應該也不算是一個糟糕的解讀。如果跟我用同樣的方法進入這本書的人,可能一開始會受到格式的不同,而簡單區分為兩個世界。一是新細明體敘述寫法的「小說」,一是標楷體動作與台詞交錯的「劇本」。小說的世界又被拆成「中庭」和「旅人」這兩個明顯不同的場景。不過當這種處理方式越到後面的時候,就會漸漸覺得,這是經過特別設計的舞台,三個不同的場景都在台上,只是不同的時候轉換給觀眾們瞧見,或許我們能透過舞台上演出者給出的線索,猜測最後的解答。
為此,不管是那個部分,我們都能直覺的視為「舞台上的事」,虛構的部分。然後進入愉快的閱讀。就像坐在劇場觀賞一齣劇集,就算前面的故事都沒有連結,但總會穿越某個點而有了連結。就算看不出有交錯融合的地方,劇作家或導演要把這兩個故事塞在一起也一定有他的理由。另外,劇本形式書寫的後半部分,使用了名作的台詞,呈現了另一種劇中劇的感覺,或許又有讓讀者去猜測既有台詞背後的隱喻的意思。
這段長時間,承蒙您的共襄盛舉,這齣奇妙的戲也將畫下句點。
不知您是否看戲愉快?(p. 364)
最後答案就在故事尾聲。《中庭殺人事件》是小說也像是實驗性的非常態劇本。
恩田陸著,鍾嘉惠譯,《中庭殺人事件》,台北:台灣東販,2007。ISBN 9789861765044(080202)
相關文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中庭殺人事件/恩田陸/路那(人的真面目)
拼圖碎片般的多重後設。恩田陸《中庭殺人事件》/寵物先生(內外層包裹結構)
小記:這中庭的概念讓我想起陳志建的作品〈換日線〉那是由一整日的西門町影像所拼貼而成的三百六十度環繞螢幕的展演方式。站在其中的我們(觀者)就彷彿是看著這些行走的人,他們被看,而再度觀察自己的位置,卻是在舞台的「中心點」。(雖然這作品作者要表達的是時間上,換日線定義的問題,不過我只是偷拿來聯想觀者和被觀看者位置,如同在中庭中的位置對比)
這倒也不見得啦,都要嘗試過才會知道囉,科科。
那…看來這一本我應該也會"看不懂"吧(驚)
是說的確也有可能有看不懂的狀況啦(汗)
我大概可以理解那原因,畢竟層疊的部分很多。
(看不懂歡迎來找我,我會很樂意解答的喔。XD)
嘛嘛~每個人電波合的作家都不同嘛,找到喜歡的就好哩。:")
"推坑的效果" XD
之前在某處看到對這本的評價…"看不懂"
害我想弄來的欲望大減
不過我本來就對恩田陸沒有太大的興趣就是了 orz
(電波阿~~對不上就是對不上 orz)
看來我的文真的有推坑的效果啊… ^^a"
不過恩田陸的作品真的很棒呀!>///<
你又不斷勾起我想看恩田陸的欲望了,改天去書局再去抱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