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熱。Luis Alberto Urrea《蜂鳥的女兒》
讓人驚奇的魔幻寫實,要到最後面才感受得到那特殊的魅力。
不得不想到去年讀的《碧奴》,平凡的女子造成吸引所有人眼光的力量。我無法知曉文案的準確度,因我沒看過馬奎斯的《百年孤寂》,雖然知道它是如此的重要到該去讀,但仍舊沒有。巨著嗎?對我來說平凡得很。不是針對書,是書中的劇情起伏其實維妙的小,而大部份也都與女主角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被阿姨虐待的泰瑞西塔,只有十四歲就生下他的卡伊坦娜,原以為就此他的命運就注定悲苦,但他遇上親切的大宅子的老闆(真實身分保密一下),還有他們的僕人、女巫醫葳拉。葳拉是他的老師,他的啟蒙者。而生性乖巧的他在卡拉波的廣大農地上,並沒有被鄙棄或是被討厭,甚至開始了簡單的文字學習。至於他與親生父親的相認,意外的也在個好時機(元配早因為他父親的風流而遠走他鄉),跟繼母的感情相當融洽。葳拉仍繼續指導他在醫術與人生的精進與道理。
真正有重大轉變的是,在一次突如其來的騷動之後…。
對於歷史上的泰瑞西塔我一點了解也沒有(想知道的人可參閱英文維基Teresita Urrea條目,或是讀Klaire的感想文(連結已失效),內有史實簡述),是讀到最後才知道,這是描寫墨西哥傳奇聖女泰瑞西塔‧伍瑞阿的故事。在完全沒有預設劇情發展的情況下,老實說,整體的劇情是有些小無聊的,但大量的場景風光描繪,讓完全不知到那時候的墨西哥長啥樣的我,漸漸的讓我融入那個時空裡。而且,不得不提的,便是小說中不斷出現的美食。已有多位參加試讀的同好指出…故事中的那堆南美美食讓人半夜看這本書的後,肚子咕嚕叫。恨不得能吃到那些沾滿辣椒粉的玉米餅和柳橙切片。
其實我覺得泰瑞西塔成為聖女這件事來得好突然,而不承認自己是聖女的泰瑞西塔,作為一個讀者,同時也想支持這個想法。不過如果他宣稱自己是平凡女人,那麼這後續的傳奇似乎也就止於此了。雖然有些煞風景,但泰瑞西塔在大批的「信徒」湧入卡拉波時,那個「是」或「不是」的矛盾變得相當明顯。原來魔幻寫實也能逃離這個問題嗎?還是作者只是想呈現一種無奈無解的狀態?成群的「信徒」聚集,販售跟聖女相關的物品,偷取牧場上的財物…,對我來說那是某種依附的狂熱狀態,而聖女泰瑞西塔只是個犧牲品,就像是被吹捧出來的偶像,賺進人潮的商品。當然沒有毀損聖女存在的價值和他本身,只是小說在書寫上給我這樣的感覺。或許這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也說不定。神蹟下的犧牲者。「全墨西哥最危險的女孩」嗎?果然是政府沒有自行檢討的結果。宗教撫慰人心的力量不斷擴張,最後演變成一種病態、無法制止的狂熱。
《蜂鳥的女兒》剛開始讀進展緩慢,發現其實它比較適合在完全空出的時間中一口氣讀完。因為那一生的故事意外簡短,其實還挺希望作者繼續寫泰瑞西塔在美國的生活。不過那樣就會喪失焦點了吧,畢竟也不是一般的歷史小說,而是具有某種抗爭意味的魔幻寫實。深刻的意涵和隱喻,讓我這對中南美概況完全不理解的人,讀起來有陌生的沉重感。被自己棄置的此類小說特色,似乎有些可惜。
(感謝貓頭鷹出版社翁小姐080417)
這似乎就是魔幻寫實小說的特色呢,
細膩、真實,帶些如同奇幻的力量。:")
也覺得這本小說頗有後勁哩。第一次閱畢,和你的感覺有點相像-無聊,重新閱覽,才看出一點點的興味,覺得略微平淡的故事中,隱藏著動人且溫暖的樸實。
分享書中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字句及其鋪陳:
以葳拉與愛瑞西塔的牽絆為例,作者即透過稀鬆平常的一句話,深刻體現兩人的真摯情誼。葳拉初識小愛瑞西塔時,曾告訴她一則與聖母有關的笑話,故事中,聖母降臨凡間,極為困窘的受困於一株仙人掌上,只得大聲吆喝族人:「給我拿梯子過來!」(似乎也透露著聖母並非無所不能的意涵,一如泰瑞西塔僅能減輕族人痛苦的有限神力)。書中第二次提及這句話,是愛瑞西塔重傷昏迷與聖母於夢境中相見之時,聖母說這個故事讓她發笑。甦醒後的愛瑞西塔前往探望病重的葳拉,嘗試以這句話讓對方恢復元氣,但葳拉已然老邁,無法繼續守候這位一手拉拔長大的小蜂鳥。肩負上帝所託付的使命後,泰瑞西塔於一次盥洗中再度提到這句話,可惜啟發她、告訴她且明白這句話的老婦已經離開,獨留她一人面對守護族人的重責大任…。
冗長又有些平鋪直敘的行文中,似乎埋藏了許多類似的用心,才讓我第二次翻閱時,讀出那麼一些淡淡的感動。
對呀,所以這本書也該列進半夜禁止閱讀清單呀!XD
我覺得這本小說後勁很重耶,會有想再看一次的感覺
而且那些美食真是讓是食指大動啊啊~~~~(咕嚕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