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探遊戲,Mary Higgins Clark《夢遊》

原書名《I Heard that Song Before》,試讀本保留了可能是暫譯名的《遊夢迷園》。前者點出了劇中解謎的重要線索,後者則具有一種陷入傳統的迷茫感。實際上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也是如此。背景是現代的美國,但讀著讀著我總不自覺得把故事背景想成是在二十世紀中期的英國。或許是卡靈頓家的大宅子和發生在其中,撲朔迷離的兇殺案所致,有種克莉斯蒂小說背景的感覺。

像是保留古典元素的原汁調合進現在社會這鍋好湯頭。《夢遊》的敘事方式像極角色扮演式的推理電玩,除了「我」--女主角凱依‧蘭辛之外,其餘第三人稱敘述的片段都以人(角色)出發,描寫他眼中所看到的東西、所經歷的對話,甚至省略說話與思考的引號。雖本書仍有一位偵探角色,但故事的劇情,彷彿人人在推理,在他能夠取得任何線索的範圍,找到事情的真相。有人合作、有人利益相互衝突,不到最後不知道解開謎底的人是誰。

《夢遊》好食好看的地方在於主軸的謎團清晰且一再被提,從完全未知到解開謎團找到兇手的過程中,在最初期都有給出一些「不知道用不用的上的線索」。於是,大概有五分之一的內容是被倒推的狀態。好像是電子小說模式或是角色扮演式的電玩遊戲,楔子常會設定發生在兒時的一些不可思議經驗,在長年之後回過頭來發生了其他事情在不經意的地方有了接合。

在一般小說之中,通常只有重要角色才會有以其為主的敘述篇章,但在《夢遊》裡,連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的關係人的下屬都有其視角去描寫的篇章。所以更加強了那種「查案,找線索」循序漸進的感覺。同時,這樣的設定也削減掉一些我認為的缺點。例如,卡靈頓伉儷堅貞不相懷疑的愛情,太過明顯的關於管家所隱藏的秘密等。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前面這些情節的放置方式雖不真實,但反而增加「看小說,找答案」的樂趣。深刻的人情冷暖、戲劇化的過程不顯過度濫情。

通常在歐美小說裡,有個會讓我頭痛的地方。如果人一多又老是一口氣出現全名而非暱稱,就會一整個亂掉,不知道誰是誰。由其遇到父子、祖孫同名,混亂成一團的時候真是欲哭無淚。就像前面提到的《夢遊》中的人物大多是政商名流,家族人物多,連請來的律師都是律師「團」。本以為會照上以上那種,弄種那不清誰是誰的狀況,不過,因為角色職業和個性的提醒,明顯的作風讓人印象深刻,一旦進入故事主軸,人物形象非常鮮明,易於辨別。

此外,小說很大一部分都有種案件解答錯誤的引導方向。但其實並不明顯,不過能看得出作者的用心,創造出結局出人意表。像是在長時間暗示之後,被靈巧點醒,恍然大悟。原來我們都在情節流動中夢遊,直到甦醒過來。

(感謝高寶書版080501)


You may also like...

4 Responses

  1. 小云表示:

    這本真的不會搞不清楚出場人物耶,難得我不用往前翻苦苦回想某某名字之前在哪裡看過(爆)XD

  2. 上川森表示:

    姆嗯,是啊。
    這時候如果發現沒有人物介紹列表可真的會哭到不行(囧)。

  3. 月影表示:

    我閱讀歐美小說時也常常有,
    "XXX"
    怎麼出場人物這麼多的感覺。
    害我要常常翻回最前面的人物介紹>"

  4. 上川森表示:

    是啊。
    讀了elish的感想,好像有不少人覺得人物描寫蠻平面的。
    話是這樣說沒錯啦,可是職業跟扮演的角色很清晰的狀態下,
    對讀者來說反而更好記憶(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