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4 / Yves Montand – Paris Canaille
觀察人群是件有趣的事。
等餐等飲料能多看一眼,在咖啡店發呆看書時也適合,甚至在炸食或滷味攤旁。
關於鹹酥雞攤。在南部曾看到在攤位前拿出mju2拍照的女孩,
在北部曾看到一群目測17、8歲的少年少女,說是只有兩瓶保力達不夠配,要去買啤酒。
討論事情、推銷產品、上家教課、談保險理財、婆婆媽媽聊小孩,連鎖咖啡店的空間簡直是大雜燴。
過去常去的那家,在百貨賣場的一樓,之上是飯店,附近有不少餐廳、辦公大樓,甚至KTV,
每回去都會發現有趣的對話,或是有趣的人們。
像是某位大叔,似乎是在分享理財經驗,一句「削翻啦!」重複好幾回,
好像害怕大伙聽不到似的,嗓門特別大。在一旁忍不住偷笑,跟他同桌的友人非常之冷靜。
以前都不相信媽媽們會特別聚在一起,就為了聊孩子的事,
大概鄰居親戚什麼的,大多是職業婦女,
有時間關心孩子,不見得有空閒和人聊,頂多家庭聚會或倒垃圾碰到,小聊一兩句。
而那些下午出現在咖啡店的媽媽們完全不同。
要適度的謙虛,又得時不時誇獎自己的孩子,說說老公。這類對話感覺需要高度技巧(爆)。
帶小小孩的媽媽經還好,要以上說的這種,我一秒也待不住。
還有一回,看到一位仁兄西裝畢挺,聲音尖銳難聽就算了,還特別大聲,每句都夾進髒話。
第一次因為其他客人逃離現場。
聲音不好聽、大聲、髒話多,分開都沒事,每項具備就讓人受不了啦。
會想到眾人對話的情境,跟正在看的《獻給虛無的供物》有點關係。
除了敘述事件發生的情節,角色們幾乎都在多人對話之中,分析、解讀案件,
異於那種精緻的邏輯推理,反而比較像是空想,不受侷限,列出各種可能性,
看推理,多少會意識到角色的推論,在作者的安排下;不是說這本不讓人感覺到,
就是活了些,什麼時候會脫韁都不意外的感覺。
目前讀了一半左右,出現的小說、電影和歌曲還不少,有點後悔沒邊看邊把這些記下來。
原來Les Feuilles Mortes的原唱是Yves Montand!
落葉大家已經聽到爛了吧(喂)。來播一首在YouTube上找到的Paris Canaille。
其實我蠻愛偷聽別人在說什麼
除非是難以入耳的噪音
突然想到西澤保彥的書也是這樣七嘴八舌構築出來的啊ww
又:和你聽的歌類型很不一樣呢,我現在主要聽後搖那些類型(應該)
覺得你推的歌很有趣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