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美國隊長/雷神索爾/無敵浩克
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原作:喬‧西蒙、傑克‧科比《美國隊長》/導演:Joe Johnston/編劇:Christopher Markus、Stephen McFeely/音樂:Alan Silvestri/主演:克里斯伊凡、雨果威佛英、湯米李瓊斯、史丹利圖奇、海莉艾特沃、賽巴斯汀史坦、Dominic Cooper、Neal McDonough、Derek Luke/臺灣上映日期:2011/07/28(20120429)
體弱多病的愛國青年,透過實驗中的生化科技變得強壯,得以將他的保衛國家、不屈不撓的勇氣付諸實行。《美國隊長》的懷舊感十足,非常古典的情節。沒有看過漫畫原著,不過可以想像得到,是在當代電影技術下,重現過往故事的感動。電影開頭雖是現代,整個故事完全是敘述1940年代美國隊長的崛起與消失,劇情沒什麼特出之處,標準的英雄的得與失。不過十分喜歡巡演的插曲,複製戰時的歷史氣氛,還有保守內斂的男女愛情。美國隊長像個孩子,實際上胸無大志,為的只是他愛的人和他愛的家園;認命、善良、聰明,比起敵人被自己的野心吞噬(完全沒說明敵人蒸發的緣故,於是擅自解讀,這段顯得相當奇幻),這角色充滿舊時代所需,純良平民英雄的味道。
雷神索爾(Thor)/原作:史丹李、傑克‧科比、Larry Lieber《雷神索爾》/導演:Kenneth Branagh/劇本:Ashley Edward Miller、Zack Stentz、Don Payne/編劇:J. Michael Straczynski、Mark Protosevich/音樂:派屈克道爾/主演:克里斯漢斯沃、安東尼霍普金斯、娜塔莉波曼、湯姆希德斯頓、史戴倫史柯斯嘉/臺灣上映日期:2011/04/29(20120429)
片子開始不久,就一直在想這到底算科幻還奇幻。猜《雷神索爾》只借用神話的一小部分,拿到現代作神話傳說角色的重新詮釋。當索爾從阿斯嘉被貶到地球,並被剝奪能力,接受成為王的考驗,成長之旅開始了。像是小時候看的民間神話故事加上迪士尼風味。於是懷疑洛基才是主角,智勇雙全、內心的矛盾與掙扎,跟直腸子的索爾比起來,可看點實在太多。(之後聽朋友說洛基是反派,有點驚到。這片不是在講兄弟鬩牆嗎?XDDD 目標一致的話,兩人聯手根本天下無敵。硬要說的話,壞人應該是神盾局吧!仗著特權剝奪女主角的研究成果,還說自己是好人!有哪個好人會說自己是好人的啦!)索爾身邊的勇士們說是勇士,反而比較像是卡通裡性格各異的跟班。可愛大於實用(咦)。
無敵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原作:史丹李、傑克‧科比《無敵浩克》/導演:路易斯賴托瑞/編劇:愛德華諾頓、Zak Penn/音樂:克雷格‧阿姆斯壯/主演:愛德華諾頓、麗芙泰勒、提姆羅素、威廉赫特、Lou Ferrigno、Tim Blake Nelson/臺灣上映日期:2008/06/13(20120430)
《無敵浩克》的故事從男主角布魯斯的逃亡說起。逃亡的原因竟然用類似前情題要的方式帶過,這讓我有點傻眼,目標觀眾應該是偏向對原著有認知,或看過《綠巨人浩克》的觀眾,縱使後者的世界觀並不同。浩克明顯是充滿悲劇的英雄,好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反派的。除了逃亡跟發狂,更多可看的部分在於每個角色的私心。布朗斯基好勝求戰,藍先生的實驗成就野心,貝蒂對布魯斯的愛與對浩克的憐愛,羅斯將軍在軍隊利益與父女私情的掙扎。可惜到頭來,重頭戲還是了無新意的巨獸大戰。拿來說明實驗錯誤對布魯斯的心理狀態影響似乎更好。還好最後留下的伏筆依舊讓人期待。
閒聊:索爾的戰友三加一黑髮的那位,竟然是由淺野忠信飾演!!騙人的吧!某些角度看起來好年輕!原本是好奇《復仇者聯盟》,只看過兩集《鋼鐵人》,想把其他相關的系列電影也補一補。沒想到一口氣就把三片看完。發現共通點是:無法說不好看,但又沒好看到想推給人。超強卡司的帥哥美女很棒,視覺效果和氣氛營造技術一流,尤其《雷神索爾》科技感神話的華麗;《美國隊長》充滿年代味的懷舊氛圍;《無敵浩克》的簡陋住宅與工廠。幾個細膩(同時也很細小XD)的設計是也挺讓人喜歡。我想讓我著迷的地方,主要是共用世界觀,並互相有所連結這點(唷!神盾局局長,又見面了!),對這類型的作品完全沒有抗拒力啊!另外,我覺得這三部都是拍給大人看,懷念兒時的片。
雷神索爾這樣的情節能夠深刻感動觀眾,主要在於真切契合我們的人生體悟。
我們大多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拚命努力用盡各種方式,試著向自己在意的某個人或某些人證明自己,期望得到肯定。
但處於這樣的狀態,因為聚焦不對,發心不夠純淨,結果反而往往事與願違。
當我們把焦點從在意自己的表現轉移到關懷他人、關懷整體,從小我轉移大我,格局變大了,考慮周延了,反而能夠獲致更高層次的成就,反而才能真正得到他人的尊敬與認同,即便此時已不再在意個人榮辱與他人眼光了,只關心能夠付出多少、貢獻多少、幫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