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桑的待辦事項/影癡鬥陣俱樂部/雙面誘惑
多桑的待辦事項(エンディングノート/Ending Note)/導演:砂田麻美/音樂:ハナレグミ/主演:砂田知昭/臺灣上映日期:2012/07/20(國賓影城@臺北長春廣場 with S20120703,感謝S)
行前沒仔細看介紹,原來是記錄片。不很喜歡以絕症為主線的片子(尤其是和愛情有關的),不過這部輕鬆感人,記錄片捕捉到許多真實的片段;像是接受洗禮,是喜歡葬禮儀式的地點和風格(笑)。發現主角終究不免一死的片,戳中我的哭穴;一些人生走到終末,自然有的感慨一一揭露時,雖坦然面對,還是讓人忍不住落淚。影片中的死,不會有沉重感,或是過份的悲傷,像人生的必經路,只是有人選擇先將它規劃好。而且電影裡,呈現出來的感覺是,能夠規劃自己前往另一個世界的前置作業,從容不迫的面對死亡,是某種福氣。劇中,導演(同時也是主角的女兒)以像是唸父親日記的方式,來敘述整個故事。恍然有種逝者在天堂為電影寫下旁白的錯覺。
影癡鬥陣俱樂部(CUT)/導演:阿米爾納德瑞/編劇:阿米爾納德瑞、青山真治、田澤裕一/主演:西島秀俊、常盤貴子、笹野高史、菅田俊、鈴木卓爾、でんでん/臺灣上映日期:2012臺北電影節(臺北中山堂中正廳 with S 20120711,感謝S友人)
是部和男主角一樣偏激,或說極端的片子。劇情實在不怎麼樣,不過畫面跟音效設計很讚,尤其後者讓人印象深刻,風聲、烏鴉叫跟廁所的水聲,以及播放機器的嗡嗡聲。電影有好大一部份都是男主角挨打的場景(爆),但是畫面拍得很美,濡濕的睫毛、染上血的冰塊與水,以及在裸身上流動的電影片段等。老實說,這片如果拿掉上面提到的這些,情節本身很無力,毫無轉折與高潮,寧可表現的抽像點,會很像在藝術館看到的錄像作品(因為是讚揚藝術片的劇情電影?)。完全沒有配樂算是特色之一吧,使得音效專注且立體(可能是要對某些經典老電影致敬的),連一般電影片尾謝幕會有的主題曲都沒有。雖然對男主角瘋狂作街頭演講的內容不以為然,但數起百部片的片段,還是讓人感動,屏氣凝神的看著。喜歡最後用了大國民的開場,用以比喻的意味頗濃厚。
雙面誘惑(Die Unsichtbare/Cracks in the Shell)/導演:Christian Schwochow/編劇:Heide Schwochow、Christian Schwochow/音樂:Can Erdogan /主演:Stine Fischer Christensen、Ulrich Matthes、Dagmar Manzel、Christina Drechsler、Ronald Zehrfeld/臺灣上映日期:2012/07/27(國賓影城@臺北長春廣場 with S20120723,感謝S)
曾經在看完今敏的《藍色恐懼》後,覺得是一部關於演員成長的片子,或許這部更像,尤其是少了命案與分裂的緊繃感。跟導演不用虛實不分的鏡頭與剪接手法大有關係吧,令人壓迫的場景也不多。尤其點出劇中導演的怪,與其他演員的感受,與崩潰後試圖逐一撿拾生活破片,使得故事有迎向光明的結局。不過演員在揣摩角色,用盡力氣去"鬼上身"的劇情還是非常好看;途中有一段,是小提琴聲,跟女主角妹妹發出的聲音重疊,大概是唯一給觀眾虛實交錯的場景。不知為何,女主角扮成角色,出門搭訕男人的模樣,一直讓我想到《重慶森林》裡林青霞那個戴著捲捲假髮、穿大衣的女人,或許是跟街道背景一對比,顯得格格不入,卻又不到怪異的奇妙氛圍。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