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單只是段子而已,《桂春蝶落語秀》


(電子海報引自臺北藝術節官方臉書)

2012臺北藝術節《桂春蝶落語秀》(2012 TAF ” Rakugo Show “)/演出:桂春蝶/製作人:北村豐晴/三味線:勝正子/太鼓:笑福亭べ瓶/觀賞場次:2012/09/08 19:30 大稻埕戲苑

常在日本的電視劇、小說、漫畫或動畫裡,聽到這個解釋為單口相聲的傳統表演「落語」。比起歌舞伎、能劇、淨琉璃等日本傳統的表演藝術,顯得較為親近好理解。話是這樣說,但不懂日語,也從來沒有機會現場看落語表演。看到臺北藝術節邀請了日本落語家桂春蝶來台演出,第一個決定要看的,就是這個節目。除了一人分飾多角的表演魅力,還有更多原先沒有想像到的可看點。

開場前,看到日式舞台常見的名牌、屏風與坐墊,加上可以想見表演者會穿著傳統服飾進場,整個人整襟危坐了起來。跟看舞台劇的情形不同,觀眾席不會暗燈,正想著音樂出來,表演要開始的時候,出場的竟然是此次節目的製作人,同時也是桂春蝶老友的北村豐晴導演。渾身充滿喜感的北村導演,向大家解釋一般在落語表演時,落語師出場,觀眾會吆喝的話,並帶大家唸一次這些日語。本來以為這麼喊著,把桂春蝶老師喚出場,這段子就要開始了,沒想到,其實早就是表演的一部分。整場表演,落語段子只講了兩個,但中間穿插說明、解釋的段落也很有看頭。
看完表演後,翻過資料才知道,會有一個段子外的開場,的確是落語表演會有的方式,不過有做過面向臺灣觀眾的調整。

以趣味的方式把落語表演舞台上的元素介紹給觀眾。不管是名牌上文字書寫的意義(字型微微上揚代表蒸蒸日上,後兩字筆劃與筆劃間,刻意寫得很密、減少空白部分,是希望高朋滿座),或是現場樂手(三味線與太鼓)奏樂代表的場景意義,與和落語家的配合的方式等等,另外還有接下來要講得段子裡其中的梗的來源,畢竟說的是傳統段子,透過配合表演的趣味說明,稍後正式演出,一下就能了解笑點在哪。就算是這樣介紹推廣落語文化的穿插,也能感受到一種精準製造的笑料。口譯隨著桂春蝶老師的口氣與動作跟著翻譯,或是北村導演吐槽自己「不知道這個人站在那邊幹嘛」,日式幽默嶄露無遺。冷笑話或老梗笑點也能逗得全場哄堂大笑、拍手叫好,果然是專業的。

落語段子的表演更是讓人驚嘆連連。
一把紙扇、一條手絹,甩甩上衣袖子,不用其他道具,出出聲,至多加上樂師配合,就能傳神的表現角色,與正在進行的動作,以及故事的場景氣氛。甚至,落語家都是「坐著」表演,固定在一個位子上,也能演出各種不同事件場景的差異。更不用說一人分飾多角,適時投入笑料的表演力,還有抑揚頓挫,充滿節奏感的說故事方式。或許傳統和服與跪坐,跟添加後設與現代的梗,也形成一種反差的吸引力,整個段子毫無冷場,讓人目不轉睛。

除此之外,畢竟是需要翻譯的表演,雖然字幕不是一板一眼,十分精準,但很用心的改變字體大小,加入額外附註。投影的位置也恰到好處,不會為了要看清字幕而分神。

私心認為這場演出,成功的傳達了落語的好看之處,讓我覺得不懂日語真的好可惜!要是更能理解故事裡使用的語言的韻律樂趣一定更加有意思。而且聽得懂日語的話,去日本旅遊,會想把看落語表演放進行程之中。當然跟桂春蝶老師的個人魅力也有很大的關係吧。雖是穿著正式傳統服裝的演出,和台下觀眾的互動沒什麼距離感,還讓自家千金出來發小禮物,超可愛的,爸爸跟女兒都是。

看這場表演看得好滿足,而且意猶未盡。
我的TAF之旅(?)能在讓人愉快的氣氛下結束,真是太令人開心了!

小記:看得這場,可能有不少是學表演藝術(我相信我看到去年去看的藝穗節某個節目的演員!),或是對日本文化有興趣的觀眾。演後座談的自由發問時間,多是和落語傳統有關的問題。其實也有很多這類的問題,像是一般的表演形式是如何之類。不過到後段,桂春蝶老師似乎更希望聽到一些能夠讓他說故事的「笨問題」,讓場子的氣氛更加熱絡有趣。在虛構作品中,對落語家的印象,就是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轉化成表演的一部分,看來這樣的印象完全沒錯呀。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