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氣14/15:Stevan Riley《007關鍵報告》
原片名裡的「Everything or Nothing」正是007系列電影製作公司EON的名稱由來。
副標題是「The Untold Story of 007」,看起來是官方紀錄片,猜有很大一部分007系列的粉絲多少有聽過,不過透過相關人士的訪談,各樣畫面的剪輯,順敘回顧歷史發展影響走向,看來津津有味。從原作小說的誕生到最新一部上映的電影《007空降危機》都含括在內。
007關鍵報告(Everything or Nothing: The Untold Story of 007)/導演:Stevan Riley/編寫:Stevan Riley、Peter Ettedgui/臺灣上映日期:2013臺北電影節(20130630)
筆記幾個在片子裡看到故事,或是印象深刻的部分。
1. 原作者伊恩佛萊明戰後在泰晤士報工作,據他身邊的人所說,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工作讓他心生厭倦,直到開始寫007系列的第一集《皇家夜總會》,像重新活了過來,以一天兩千字的速度進行,句子短而直接,且不回頭修改。
2. 佛萊明認為這部作品適合拍成電影,卻沒人有興趣,最後廉價授權給美國,1954年拍攝了電視電影《賭城諜血》。主角改作美國人,叫「吉米龐德」。
3. 佛萊明想為主角取一個普通的名字,剛好床頭放一本鳥類圖鑑,作者就叫詹姆士龐德。他認為大概是很常見的名字,就拿來用了。
4. 成立EON公司製作007系列的兩位製作人簡直命中注定。兩人都是007系列的書迷,都想將其改拍成電影,但Broccoli要談授權時,因妻子重病,不得不交給合夥人,對方想法不同,無功而返。Saltzman則是得到了授權,卻苦無資金開拍。眼看拍攝權就要到期,兩個007粉絲終於透過介紹互相認識,急衝衝的飛往美國,尋求資金來源。最後終於開始了第一部龐德電影。(當年先是被哥倫比亞公司拒絕,轉往聯美影業。誰知道後來米高梅跟聯美合併,之後米高梅被索尼收購~跟哥倫比亞就一家親了( ´ ▽ ` )ノ)
5. 第一任龐德史恩康納萊當年默默無名,不管是原作者或出資方都不滿意。製作人的夫人(忘了是哪一位的Orz)看過之後,覺得康納萊無庸置疑超性感。加強了原初選角的信心。在說服高層之後,拍板定案。(龐德電影開始就有考慮女性觀眾啊!是選女人覺得帥,而不是男人覺得帥的男演員XD)
6. 康納萊赴日拍攝《雷霆谷》期間,竟然有狗仔追到廁所偷拍。
7. 第二任龐德喬治拉贊貝是完全的素人,透過偷溜進製作公司毛遂自薦獲得角色。最後在廣播人朋友的勸說下(當時社會的氣氛崇尚自由與反戰,嬉皮文化日正當中。龐德短髮暴力的形象恰恰與其相反,最好趁走下坡前見好就收),演過一集便辭演。
8. 第三任龐德羅傑摩爾塑造出一個紳士形象的龐德。但在前期認為角色難以拿捏,觀眾也不大買帳。
9. EON的《八爪女》與,擁有《雷霆谷》與《皇家夜總會》拍攝版權的製作人Kevin McClory的《巡弋飛彈 》同年上映,出現龐德(羅傑摩爾)v.s龐德(史恩康納萊)的情況。
10. 提摩西達頓的第四任龐德走寫實暴力路線,開創系列電影的不同形象。雖說符合原作者的想法(充滿暴力、色情,適合異性戀成年人的作品)或許是稍嫌前衛,票房不理想;製作人則認為龐德(演員)要得到觀眾認同,得從第三部開始,但達頓只拍了兩部。
11. 皮爾斯布洛斯南本會是第四任龐德,連宣傳照都拍好了!當年因演出電視劇《Manions of America》開啟知名度,本以為此劇沒有續拍打算,過完60天合約期,就能宣布出演龐德。沒想到在關鍵的最後幾天,NBC電視台宣佈接下此片。皮爾斯只得放棄演出龐德。(是說皮爾斯回顧當初接到角色,並被告知需保密。整個讓我想到Matt Smith回想當初得知拿到博士一角的狀況www)
12. 第16~17集隔了6年之久。茱蒂丹契飾演的M夫人首次在《黃金眼》登場(之前都是M先生)。
13. 皮爾斯形容進入90年代的龐德電影裡,道具跟極限場景的奇想,整個超歡樂!XDDD
14. 911過後,製作方認為,這樣的社會氣氛下,似乎不適合如此輕佻的看待戰爭與恐怖事件。新一代的龐德,丹尼爾克雷格登場。他演繹出龐德內心恐懼、脆弱、壓抑的那一面。會說話的眼神是關鍵。
15. Saltzman因債務問題售出股份,與Broccoli過世後,由Broccoli的女兒芭芭拉跟繼子麥可,繼續擔任龐德電影的製作人。
本來期待置入性行銷的部分(聽聞007系列電影是最早成功使用置入性行銷的電影),不過畢竟是官方紀錄片啦~~這部份完全沒有提到。中間還有提到聯美影業的資金問題等等,但只是簡單帶過,主要聚焦在創作人身上。另外,這片除了訪談跟歷史畫面,還充分運用了007系列電影的各個片段,堪稱神剪接(語出:坐我後面不知個位子的觀眾)。覺得是系列粉絲或電影愛好者都會喜歡的一部。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