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電影節:內村光良《我們的交換日記》
只是看過簡介對題材有興趣,選了有時間看的場次,去劃位才發現頗熱門。前排幾乎滿滿滿,會有影人出席錯不了。以為是演員會到場,結果是導演…對導演的名字沒印象啊~~ 一直到看完片子,導演走出來的那刻,現場出現尖叫聲,才知道內村導演就是日本搞笑團體「小內&小南」的「小內」內村。
映後提問,導演不僅應觀眾要求表演劇中喜歡的段子,還哼唱一小段過去的歌。
以滿分的態度,回應現場滿分的熱情w 有時回答還特別用簡單的英語,讓整個場子超熱絡。
第二張照片是導演親筆簽名的電影冊子,映後提問就能拿到。這是借別人的來拍的:p
《我們的交換日記》描述結成十幾年,卻從沒大紅過的搞笑團體「房總泳者」的田中和甲本,即將邁入三十歲大關。甲本提議兩人開始寫交換日記,分享平常不易說出口的內心話,促進團體發展。另一方面,即將到來的搞笑大賽,或許正是翻身的機會。到底兩人是否決定參加比賽,或向現實屈服,就此放棄藝人生涯?在各種轉機與挫折下,青春的最後一章,即將展開。
乍看是很平凡的幕前幕後,後學生時代青春喜劇。舞台上的光鮮,跟下舞台的失意對比,一直是寫不爛的老梗。但或許是導演放入許多過去的經驗,裡頭的奮鬥情景,像是在大雨中表演,或是想熱場子卻被觀眾噓下台,說是刻意搞笑的荒謬,更像是現實的寫照。兩位男主角交情的牽絆、個性的差異、生活的不同,甚至才情的高低,都造就劇中有笑又有淚的各個場景。另外,和類似題材作品不大一樣,說出適時放棄原有夢想的重要性。或許人生還有其他值得追求的東西。
電影裡的兩位男主角,和原作設定不同,是高中時代游泳社的同學,所以團體名有「泳者」二字。片中出現幾回游泳的場景。有觀眾問導演,如此設計是否有其意義。內村導演回答,是因為很喜歡游泳,想拍游泳的場景。回答的簡單,不過夏天看起來很舒服啊~感覺泳池的水冰涼涼的。此外,有一幕是甲本女友哄甲本睡覺,唱著搖籃曲,跟之後甩巴掌那段,全都是現場收音…XD。
我們的交換日記(ボクたちの交換日記/The Last Chance: Diary of Comedians)/原作:鈴木おさむ《芸人交換日記〜イエローハーツの物語〜》/編導:內村光良/配樂:武部聡志/主演:伊藤淳史、小出惠介、長澤雅美、木村文乃/臺灣上映日期:2013臺北電影節、2013/07/12(130707)
相關報導:
《我們的交換日記》徐若瑄越洋錄影力挺賀小內終圓導演夢
改編日本億萬票房編劇原著 《我們的交換日記》讓小內淚流滿面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