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00 2017 德英行旅遊筆記(10)

都到倫敦了,不看場舞台劇說不過去。
不知道為什麼從一開始,《悲慘世界》之類的經典音樂劇就不在考慮範圍內。雖然旅途中曾經想過要去看一場,不過兩次翻找是否有適合的位置和票價,答案都是否定的。
最後只看了本來就訂好票的《哈姆雷》。
老實說英文太爛,也就只能看經典劇。在排行程前,有看到 Andrew Scott 主演版本的訊息,可是和旅遊時間對不上就沒有特別注意。後來發現有加演,二話不說票先訂下去。
票是 Pam 訂的,他說視線最佳的位置的票價在我們的預算內,就直接買下去如何。看舞台劇其實喜歡坐越前面越好,但是一來知道對方雷第一排的位子,二來在臺灣都捨不得買或是買不到所謂視線最佳的位置,不如趁這機會來看看。
嗯,真的很不錯,整個舞台恰好填滿視野。但我還是偏好前排的位置,看得超近的距離。畢竟舞台劇不像電影,挑自己想看的部分看也是種趣味。

Harold Pinter Theater 是座百年以上的老劇院。查了維基上的資料,劇院最多容納796位觀眾,其實不大。而且位子蠻窄的 😂 我是還好,但看得出來有些人坐得頗辛苦。
進入劇院正門,左前方是售票、領票口,左手邊有販賣飲料(含酒精類)的吧檯。後來才發現也有賣節目單,而且可以刷卡的樣子?不過我是在走到座位區的通道上直接和銷售員買的,這裡就只能用現金了。

基本上跟在臺灣看劇的經驗差不多,人陸陸續續進來,有穿得休閒,也有特別打扮的人。同樣開演前總是特別的吵,燈暗馬上安靜下來。可能劇碼的關係,看的這場觀眾年齡層偏高,但是也有不少迷妹迷弟。在大廳等進場時有聽到那些過嗨的聊天內容。只能說國內外皆然,有種「哇果然有追星的人來看耶」的安心感(等等)。

最大的差異,應該是在劇院的觀眾席裡喝飲料這事。
在臺灣的話,古蹟等級的場地,就算播電影也不准帶吃的。更不用說戲劇表演,連新的劇院都禁止飲食。
可是這裡吧檯買的飲料都可以帶進觀眾席,酒精飲料也OK,前後左右都有見到拿著酒杯看表演的人。不過我心裡只想著這樣好累,還有萬一想上廁所很麻煩(爆)。

除了演出本身,在國外看戲也是個新鮮的體驗。雖然進到觀眾席之前怕壞了什麼潛規則,稍稍覺得不安,但是台上開始演出後,現場看戲的熟悉感就回來了。

以下把當時看戲的觀後感搬過來:
去看了 Andrew Scott 主演的《哈姆雷》。現代得很徹底 😆 符廷霸被抽掉了,哈姆雷跟奧菲莉亞無異議就是情侶。
這版的哈姆雷沒那麼中二,比較像是自負的青年,裝瘋只是不滿的表現(沒有很瘋的感覺,哈),太自以為是才迎來悲劇。
帶幽默的台詞大部分用喜劇方式表現,終於讓我理解為什麼看哈姆雷會笑(爆)。想來跟觀眾都很熟劇本也是大有關係,有時候是抽離了劇情所以發笑。喜歡上半場斷在哈姆雷重放新聞畫面,再次檢視克勞迪表情,用錄影的暫停,自然的進入中場休息時間。兩者的英文都是 pause。

 

居然沒寫到哈姆雷的假瘋和奧菲莉亞真瘋的對比。明明對我來說是這齣劇的重要看點 🤔 到底為什麼沒寫到啊?時到今日,不管是哪邊都不記得了啊。


如果喜歡以上的分享,請登入 LikeCoin 為我拍手五次👏感謝你!
若尚未申請 Liker ID,歡迎使用我的註冊連結。詳細請見〈化讚為賞的 LikeCoin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