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閱讀回顧

十年前(2009)的閱讀回顧提到,到底是誰拉低臺灣人年閱讀量的平均?結果前兩年拉低平均的就是我。
其實不知道為什麼閱讀量會直直落,花在其他閱聽材料上的時間並沒有增加(好啦,或許 YouTube 有一點)。讀文章頂多偶爾翻看 SNS 上網友的轉文,或是雜誌。今年靠著寫「百日×百字」找題材給自己的十天小挑戰,好像有一點點找回看書的習慣。覺得好處是感覺時間慢了下來,少了快速和即時的訊息的打擾,感受到好久不見的安寧。算是在復健的路途上吧。而且不得不說,無須影像輔助的資訊類內容,讀文字還是比看影片快。
看得不多,沒什麼好列名次或推薦。簡單聊今年看過的書。嗯…… 剛剛看過清單,發現有些當下有寫感想真是太好了(爆)。

去年(2018)後半年看起「黃阿瑪的後宮生活」和幕後頻道「志銘與狸貓」。
記得最早知道黃阿瑪是從書開始,便把這幾年來推出的圖文書都找來看過。形式略有不同,不過都是與工作室的貓們生活的紀錄,一點點粉絲專業經營甘苦談,當然還有貓貓們的寫真。

短篇集。順便試試看對陳浩基非推理作品(主要是恐怖)的接受度。當下的結論是沒問題,結果……。嗯,後面再說。

  • 莫札特不唱搖籃曲

因為 TwoSet 的關係,想起這本貝多芬和徹爾尼差點去當喜劇演員的小說。(到底!)
原本只是想隨意翻看,結果不小心看完了。以前寫過感想。跟之前的想法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發現其實徹爾尼從頭到尾都在吐槽貝多芬,並沒有被他師父吃得死死(大笑)。

許多奇異的短篇故事集合而成的小說。H城明顯影射香港。有些故事恐怕要是港人或夠瞭解香港的人才能參透吧。

見到 Sophie 在讀,加上去聽講座的關係,把書找出來複習。

叫做修訂版,其實是把面向臺灣讀者的東西清理並改回來的港版(咦)。
買了之後一直想說要趁機再讀一次故事。終於看了,但還是寫不出感想。

貼個感想連結

  • 台北步登公寓

某次去高雄在誠品看到的書。覺得有趣,後來在新竹看到,趁有折扣時買下來。
論文改寫但還是有點硬,只要進入到建築專業還是霧裡看花。不過喜歡說到住宅建築和政府政策之間的關係的部分,不僅限於建築法規或購屋措施等。明明有高度相關,為什麼之前從來沒想過呢。(茶)

電視劇版好看,回頭複習原作。

後面兩集還沒補起來。

貼個感想連結

貼個感想連結

貼個感想連結

貼個感想連結

貼個感想連結。讀起來還是蠻毛的…… 好像還是不太行,如果住在大學宿舍會嚇到歪。

久違的得獎作選集。

看到電影版即將上映,加上剛好可以接著《鬼店》繼續看下去,就找來看了。 特別喜歡因為年代差異在閃靈使用上求證的方式改變,想想網路普及真的就像某種魔法一般,便利、然而也有接連而來的代價。恐怖當然有,但是更像是奇幻故事。當主角終於坦然面對過去,忍不住落淚。好容易被這樣的情節打動喔。

相關聯的兩部作品,按照作者推薦的順序閱讀。貼個感想連結,還有給自己的
特別喜歡虛擬和現實一開始有非常明確的界線,但最後逐漸模糊的部分。很老梗,不過覺得《魔女的槍尖》有把它處理好。對於一個交友圈只在網路加上幾乎只靠網路上認識的人在拓展的人,實在太有感了。 至於《H. A.》,覺得不管是「殺人」或「解謎」都頗有新意(所以說這算日常推理嗎?職場小說?)。只是以為故事到了後三分之一,結果一下子就強制結束(在說什麼)覺得好不過癮喔。前面開的劇情坑都有補起來,但就是有草草完結的錯覺。

比我想像的更像在說故事,很有趣。不過好像就這樣了😂

可能是對所謂的「經典」期待太高,也有可能我感興趣的 Cyberpunk 僅限於影像與聲音上的表現。
不知道為什麼在看的時候,老是想起電影《明日定律 / The Zero Theorem》,其實劇情什麼老早就忘光光。或許在這之後有太多向經典致敬的作品,多少有點麻痺。是說仔細看也會發現這本書出版於電影《銀翼殺手 / Blade Runner》之後,不是說有受到影響之類的所以無趣。而是《銀翼殺手》做出超前80年代的電影美術風格,但是《神經喚術士》的描寫,卻讓我滿腦子充滿80年代的流行文化美感。在這個方面,最終只得到「哇,好80年代啊!」的膚淺結論。

被噗浪宣傳燒到,打開才發現之前看過一點試閱。期待故事發展,也喜歡作者對時代背景的考究。

雖然對千禧三部曲有興趣,想著要先看完原作再來看電影版(有人說很血腥,那更要先看原作,衡量電影看起來可能會怎樣,再決定要不要看。),但是從美版電影上映一直拖到最近。想起要快點來補小說,然後看電影這事,應該要感謝哩撒。
莉絲可愛!反差超好吃的超級過份。故事真的很精彩,布隆維斯特作為有原則且正直的男主角也很讓人喜歡且安心,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最後的感想只剩下那樣。不管是瑞典版(有歐蜜!)還是美版(安心的大衛芬奇)的改編電影都想找來看。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