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回收箱:如何介紹歌曲

最近嘗試做些有興趣的新東西(應該說是舊東西,其中某一項不知道為什麼有方便工具的時期反而不紅),路上掉落不少可供回收的內容。或發現其實產出只是過程,掉落物才是寶。就是這樣吧,所以會有「掉寶」一說。(才不是)

發掘新曲或說沒有聽過的歌曲。

  • 十到十五年前的順序:看到雜誌介紹,或是聽人聊起→找來聽→有感觸的話無論如何會寫點東西分享。
  • 最近這五年左右的順序:從串流或影音平台聽到喜歡的→「好聽耶,是菜。」→對於查到的內容量不滿足,但反正就這樣,還有很多歌曲可聽,不熟就算了。

資訊量太大的悲劇,沒有什麼能好好掌握或延續。最主要還是聽歌的態度改變。
至於對「好專輯」的判別敏銳度降低,又是另一件不是很想面對但必須面對的實情。

古典樂基本上就是不鼓勵聽眾從中間開始聽吧。不過關於日常不得不暴露在古典樂切片的觀察是真的!因為曲子本身沒有版權問題,大量運用的結果就那樣了。結果大家也都習慣「從中間」開始聽,不管是真的從中間聽或是聽到片段,甚至是混合其他音樂類型的再創作。於是進到音樂廳,當然是要恢復本來欣賞這些曲子本來應當被呈現的模樣。差異和風格全靠演奏家對樂曲的詮釋。某種程度上可以把演奏家看成現場混音的表演者。(咦)

「了解背後的故事」實際上是想講看了紀錄片才去聽歌的情形。
從披頭四到角頭音樂,如果不是看了這些片子,有些創作人或作品大概沒機會接觸。說起當年《尋找甜秘客/Searching for Sugar Man》大紅,許多人都還有點印象吧。雖然我不是很喜歡呈現方式,只是想舉個比較多人懂的例子。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