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交大應藝所 ▇▇▇ 延遲 Delay ▇▇▇

應友人之邀去看了這次交大應藝所師生聯展《延遲 Delay》。
說得好聽,其實就是去看看朋友的作品發表,以及花時間做的影像以及佈展成果,還有吃點東西聚聚聊聊。

先說覺得交大裡的 LALA Kitchen 很普。下次若有機會再去交大吃飯,提醒我去吃學餐或新竹美食就好。(喂)

 

回到展覽,一樓基本上是展覽主題概念展示,沒有展品。沿著燈光強走上二樓,才進入展出正題。
雖然主題是人與資訊連結的空白處或停留,不過老實說看到展出的作品會很明確感受到並沒有為這個題目特別挑選,或者相當程度擴大解讀,多少有種硬塞的感覺。作為學期成果展似乎難免如此,但也好奇為何不採用無主題的方式。

首先見到的作品是《Oculus》。螢幕顯示無訊號的 Color Bar,腦袋正準備做出解讀,就被友人說「這個壞掉了」打斷,還攔下路過的作者請他修復。真的超級好笑,有鑑於「什麼都可以是藝術的想像」,在沒有貼上維修中的狀況下,不知情的參觀種恐怕會認為無訊號的畫面是作品的原貌。之後看到修好的模樣,無敘事的畫面與聽不清的呢喃,還有線路與映像管外露。有點後悔當下沒有請作者說明,最後只在我心中留下好像某種對強烈視覺聽覺反芻出殘片的印象。

《飄忽且無根的森林》,塑膠片紮成的物體透過燈光成了樹幹影子。偶爾出現不在場的影像,如鬼魅般晃過。

《擴延中的書法》比較直覺,見到下筆的動作、書寫的文字,不斷出現、重疊、被抹去。就像不斷練習和想像的過程。

《彼得潘的世界》透過輕鬆的繪本與延伸的媒體,引發閱聽者對「彼得潘症候群」的興趣。

發現《生.物體》是將筆電影像,直接轉到映像管螢幕播放。有點好奇選擇這個載體的用意。光是影像呈現,讓我想起之前在紀錄片《Tokyo Melody》看到的電腦音效樣本的3D波型。無視作者意圖,想著如果能轉換成聲音一定很有趣吧。

另外有兩件 VR 作品。看簡介覺得《ReCubic》好像很有趣,可惜維修中沒辦法體驗。能猜到是沒人力顧展…… 應該是猜中了。《漁樂×漠北秋獵》還在發展階段的樣子,有明確的案件主題。其實蠻想聽解說,了解細部的構想。

相關連結: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