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仁《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還有《精疲力竭的一天》

前陣子有人推些說是「不太像勵志書的勵志書」,不是告訴讀者怎麼做才好,是以隨筆的方式分享焦慮及憂鬱的經驗,讓人共感達到療癒效果。起初覺得不錯,不過一旦看到和作者想法完全相反的篇章就很容易「出戲」。對我來說那樣的問題不是問題,難以同理,也無法單純地站在旁觀的角度覺得,「啊,原來也會有人為這樣的事困擾。」
畢竟開始看的目的是為了尋求慰藉,而不是製造更多需要理解的事。

 

看書名想著應該是類似書籍,隨意翻翻就好,大概不會看完,拿來打發吃飯前的時間剛好。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看完整本,華麗錯過吃飯時間。若將書名遮起來,篇章內容就像常見的虛實交錯職場故事,前半沉重,後半較為輕鬆有調劑作用。不知道是書名起作用,還是作者真的寫得非常好,細膩的感情和影像還原度極高的場景,竟然出自一名醫師,應是身在其中,同時在旁默默觀察這一切。那麼敏銳的心思,不會是工作上的障礙嗎?忍不住如此想像。

喜歡有諸多不得已,還是想辦法儘量讓自己好過。或許是不那麼痛的訣竅吧。

當日晚上返家,繼續看第二本。和第一本一樣充滿人生悲喜故事。
不過加入作者在消防總部的經驗,以及醫療與救難資源的現況。交錯在篇章裡,一下子從故事中脫離,但是並不討厭,不會感到錯愕。那是該被重視的點,也有部分故事裡的悲劇,源自於制度層面的問題,都有所關聯。甚至是燒掉的垃圾(咦)。

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徘徊在生死邊界的急診故事》,南宮仁著,梁如幸譯,時報文化。(20200703)
精疲力竭的一天:雖然想死,但卻成為醫生的我2》,南宮仁著,梁如幸譯,時報文化。(20200703)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