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詮釋的改變。

同時說出「大學四年」和「維基百科」的「笑」果超好,出現微妙的自嘲感。

除了現代音樂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考古,可能影響目前古典小提琴演奏的詮釋方式,其實片子裡沒有說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主要是透過聽錄音,與觀眾分享其中的差異。或許就像 Brett 講得那樣,這是當時的流行音樂(雖然按照維基百科的介紹,狹義的流行樂在1950年代就已出現),演出要極力抓住聽眾耳朵是重要的。到了現在,有太多讓人分心的聲音,走向細膩高雅的詮釋,必須要和其他音樂類型作出區別,尤其是混合類型的古典音樂。或者是錄音技術進步的緣故。

演奏詮釋或許就像時尚潮流,受到不同因素影響,對美的看法有所差異。
想起《蜜蜂與遠雷》中提到的,現在各種錄音錄影透過網路傳播快速,社群網站的評分機制發達,突出的演奏容易被學習、模仿。乍看像是能夠較為容易達到某種標準。但演奏畢竟是們藝術,個人特色是在技巧與跟隨風格外最要緊的部分吧。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