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展|閒聊|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早在二月底就看到推特上有人發推薦,也有人說熱門的不得了。
發現能看到《葛拉姆》本尊,想著一定要找時間走一趟北美館。但要找個平日,還有展期後半再說,想避開人擠人。就這麼拖拖拖來到五月底,不看不行。雖然是平日上午,人還是不少。還有學生團體,小的大的都有,無論是年紀或規模。

解說員向穿著制服的小學生講解安德羅‧韋庫亞的《無題》,請他們坐在粉紅色房間的牆邊四周。原先令人感到不安的空間氣場瞬間改變,彷彿遊樂園,而《無題》中那個看起來很不舒服的女子,變成脫皮的樂園景觀雕塑。我忙著處理北美館超難用的導覽 APP 沒聽到導覽員解說作品,本末倒置。

沒有完整看完《與畢納 48 的對話:片段 11,第四面鏡子》其實不過兩分半的長度。可能是畢納的外見和他說出來的話實在太不搭,充滿奇怪的優越感和錯誤認知,覺得是刻意寫入的台詞,人偶感太重。對照導覽小冊的解說,我覺得被嗆了。正是對 AI 有某種特定想像,不如己意便視之為敝帚。可以評論作品不涉及道德問題,但評論 AI 呢?

《體內(M1)》看半天沒人沾水替玻璃除霧,雖然只是個雕塑,媒材裡沒有機械裝置,不會突然動起來。或許可能是活物,什麼樣是活物的概念讓人恐懼。
後知後覺發現作品的用意正是模擬科幻作品經常見到的大型培養裝置。明明出現在美術館,玻璃罩住的雕塑會直覺認為是重要的展品,被保護起來。然而因低溫充滿水霧玻璃覆蓋,平凡無奇(好吧,可以說身材頗理想)的人體看起來就是另一回事了。

看完《我存在!(我尚存在!)》解說,清楚了解作品用意。
可是兩次走進展廳,都看到影像回到雕塑內的模樣。多待一會其實就看得到影像從雕塑離開。三分鐘!才三分鐘!能看半小時的錄像作品,卻沒耐心看完三分鐘的循環影像。到底!

《邏輯癱瘓人心》警世意味濃厚,通俗好懂。
包含不少誇大和細節虛構的成份,畢竟是藝術作品不是紀錄片(紀錄片其實有導演觀點,也可能有資料蒐集不足和事實查核不全等問題)看得出扮演生化人的是專業演員,卻沒認出是陳冲。

展出作品比預想少,不過也好,這個檔期想看的太多,佔滿美術館二樓展廳很夠了。還有時間多看幾回,想想感興趣作品背後的涵義和自己的解讀。乍看之下,策展主題是跟風,但就參展作品來看,其實四十年前,甚至更早以前,人類或說藝術家就已經在思考人與機械、自然間的關係,隨著新研究與發現出爐,讓思考材料更多且更細緻。對,我知道我在講廢話。重點是收尾啦。

(2023-05-30, 臺北市立美術館)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