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隨手寫|問世間,情不為何物

展覽以「問世間,情不為何物」為開端,探討「情」字的多重意涵,包括「情動」、「情慾」、「情緒」、「情懷」等。進一步探討佛教中「有情眾生」概念的演變,並提出大乘佛教「眾生皆有佛性」的說法,使情成為宇宙中生生不息的動態關係,不單是人類的情感,也包含非意識的眾生。展出作品探究了在數位技術時代中,我們是否能夠把技術物或數位物也視為有佛性、皆「有情」,進而探討數位世界中「情」的特質以及其可能影響,穿梭在「畸零地作為隱喻」、「當代原住民現身」、「歷史的規訓」與「泛靈論的復返」四個子題之中。

《問世間,情不為何物》不是去國美館的主要目的。沒有預期,算是臨場吸收。

展覽的四個子題,最有感的是科技泛靈論。貼近生活,也很好想像。
成本降低變得無所不在的虛擬幽靈,製造出新的在場。想像成時空穿越,似乎可以稱之為現實。然而當影像被反覆播放之時,面對的卻像是不復在卻又在此的靈體。基礎的反思成為這次看展的根基,簡單且表面,不過這樣看容易得多。經由內容放入發想,接收藝術家感興趣的主題與提問。通常來說,看完展品再看作品論述有助於組織方才所看的內容。只是不知為何這回越看越模糊,不如當下的直觀解讀。也是有這樣的時刻,和藝術家想表達的事大異其趣,不過是個人解讀。

可能是和所處範圍較為靠近,比起抽象思考,更容易將重點放在接收內容。
例如將葉明樺的《SHE_O.S.》當作是藝術家學習舞蹈過程每個階段的外在條件,以及想法改變的自述。將劉致宏《聲音地誌》當作採訪手帳,將陳建北的《助產序曲》當作對低生育率的回應,解釋提高的困難性為何,梁廷毓《斷頭河計畫》講爭奪生存空間與信仰衝突的故事,郭靜耘的《製圖者》交疊各時代,不同身分人物的自述,創作想像歷史的劇情短片,引爆火山工程的《焱族》揉合傳說、歷史與科學,聊火山和傳說。看張嘉哲的《記憶鍊流》重點放在影像跟聲響如何配搭造成觀者身歷其境的效果,以及如何呈現主題。

(2023/02/17, 國立臺灣美術館)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