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唸|倒也不算「什麼都沒有」吧!
很多人都改用微網誌(死語)碎唸,我還是習慣用網誌碎唸,看起來好像比較大篇比較厲害(並沒有)。大概跟自己覺得這樣比較好讀、好找有關。當然很多人碎唸是唸完就算。可是有時候會捨不得,或是搞不好不小心說了什麼名(迷)言想撈回來,在推特或噗浪發表不錯,會隨著時間軸或稱河道的流逝漂走,但要找回來也不會找不回,就是比較麻煩而已,對於想忘又不想忘的狀態來說剛剛好。可能我想要記得的心情多一點,還是習慣在網誌裡碎唸。
或許最大的原因還是現在寫網誌或部落格,多半有認真經營的想法,自然會計算、分類該發什麼文。即便是日常分享,也是有條有理。碎唸和生活瑣事留給容易互動的社群網站。
反正這麼做是習慣。解釋那麼多是為了拖篇幅,還有對做選擇什麼沒自信(顯然主要是後者)
今年剛過兩個星期。
為了不讓自己感覺很廢,排了些事情做。有容易放棄的前車之鑒,這次搞得彈性一點,以每週為單位進行想完成的事,早點達成,空閒時間就會增加。還有.想到可以做什麼馬上記下來,儘量立即去做,很爛也無妨。困難的事還是很容易擺在最後,或拖到不能再拖,不過看過幾本習慣養成的自助書,就像經歷過多次減肥,或許無法真正成功,少吃多動的道理還是懂,想減重能朝這方向努力看看。有一百種方法能讓自己在短時間內振作起來。
上週有事出門順便和朋友小聚。友人說我可以在年初訂定目標跟計劃然後執行挺不錯,才想說超級羨慕對方能找到真正想做的事,認真培養興趣,把對興趣的熱忱當作工作的動力。我只能用小跑步在人生路途看看對什麼有興趣,能做什麼,而且太容易碰到瓶頸就放棄,卻又不是什麼都能試的人(尤其碰到討厭的事會直接逃走)。每年、每年,稍微推進一點比較實際。
偶爾會看到別人努力的過程,進度各不同,沒有精力追完身邊的人為生活做努力化成的所有文字,但是「很多人都在想辦法突破,對抗他人評價」的陪伴感挺好。雖然覺得自己分享只是在講廢話,不過得到那麼多「陪伴」總覺得該在能力所及範圍回饋(先別想很可能只是在製造網路垃圾)同時想為當下的心情留點東西。
最近安靜下來時(通常是睡前)容易出現「我什麼都沒有」的焦慮和恐懼。轉念想想,即便所有計畫和目標都是白做工,至少還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倒也不算真的「什麼都沒有」吧。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