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得看劇情片時,Netflix 紀錄片是好夥伴
今年八月底到九月,有段時間很想看片,又不是很想看劇情片,但還是想儘量看到每個月訂的數量。在可以與不可以的掙扎下,最後決定不管了,我要來看 Netflix 的單發紀錄片算成電影。看的時候有點罪惡感(是否太隨心所欲),現在覺得還好看了呀,不然這些時間應該不是拿來看廢片就是無意義的刷 SNS 吧,反正不可能拿來做比看片還認真的事。
通常看完片子會寫點短感,幫助自己想分享時能夠恢復記憶。不知道是不是過度隨心所欲的緣故,這次想分享卻動不了,卡在那。但是卡在那裡也不是辦法,反正不是放棄,就是硬著頭皮生出來。今年快過完了,意識到一但跨到明年,可能就真的不會再想它,不如選擇後者。老話一句,過幾年我一定會感謝現在的自己(87%的機會)。
⚫鮑伯羅斯:繪畫的美好,背叛與貪婪(Bob Ross: Happy Accidents, Betrayal & Greed)
由於不願受訪的人太多,感覺只揭露一小部分,依舊撲朔迷離。在商言商,可能華特夫婦在法律上站得住腳,毫無疑問。不過就片子給出的內容來看,就是讓人覺得有點不厚道吧。還好最終片子停在 Bob Ross 帶來的正向力量以及電視教學呈現上的堅持與認真。
⚫畢克藍:瑜珈士、大師、性侵者(Bikram: Yogi, Guru, Predator)
又是一則打破偶像神話的故事。穿插訪談與成功事蹟,容易理解為什麼遭遇性侵後會噤聲,事後爆出來又選擇和解。因為是近期的事件,很能感同身受。驚訝在通訊如此發達的年代,捏造過往和挪用他人智財的騙術依舊可行,或許就是利用「好像所有事都攤在陽光下,怎麼可能會有問題」的心理。
⚫瞞天過海:紐約史上最大贗品案(Made You Look: A True Story About Fake Art)
看到最後彷彿一場上流社會和富豪圈圈的詐騙鬧劇。整件事上升到刑事案件,無從得知這些畫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察覺問題。在連鎖的作用下,真假變得不是其真正價值所在。事後看了其他關於藝術品真偽鑑定的紀錄片,發現判定真的不若想像容易(也是很有可能真品被判定成贗品),於是權威機構和人物的說法會直接成為依據,「騙過一人就能騙過所有人」不只是說說。
⚫愛與希望:占星大師傳奇(Mucho Mucho Amor: The Legend of Walter Mercado)
看 Netflix 的名人紀錄片,總害怕不好的事發生,這部雖有不得不法院見的事,還好篇幅不長,而且兩方都有受訪,事件明確告一段落。內容主要聚焦在華特本人的魅力和正能量,很特別,自成一格,是個對自己很有自信,但不自負,說到做到的人。喜愛表演,對工作全力以赴。相當可愛也讓人感動,即使看這部紀錄片前對他一無所知,看完似乎成了精神上的信徒。Mucho Mucho Amor,好唸又好記。
⚫倫敦釘子炸彈案:全面緝兇(Nail Bomber: Manhunt)
藉由問案錄音、相關人士訪談和當年的新聞影像,構成這部紀錄片。主要在還原當年氛圍、社會情狀,講得平鋪直敘,反而凸顯使人感到恐怖,無以名狀的惡意,一切只因差異而起。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避開這樣令人沮喪的情緒,最後不自覺的把焦點放在受訪的神祕臥底身上。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