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讀|餐桌上的語言學家:從菜單看全球飲食文化史
看說吃的書都會有點害怕跟想像的方向不同。剛看了一點點《餐桌上的語言學家》還好,挺有趣。菜單解讀看起來好歡樂,想像得到驗證的感覺。話說「海龜湯」遊戲會叫海龜湯是和偽物很多有關嗎?
原來西餐一道道上菜是十九世紀受到「俄國料理」的影響,在更早之前,在開胃菜、前菜「移菜」之後是一次上齊(想到奇幻故事裡常出現的「一桌好料」的場景)。第二章說明 entrée 在法國(餐廳)和美國用法差異的由來,還有指稱的料理內容。
從檸汁醃魚回到糖醋燉肉,再一步步走到天婦羅和炸魚薯條。等一下,我剛剛看了什麼!總之結論就是被人帶來帶去,落地生根再進行下一輪的結果。我知道不是重點,不過炸魚加醋真的可以在船上保存一年嗎?!
講番茄醬好有趣!除了是常見醬料外,源頭來自中國南方,處於東南亞比較有親近感。雖然之前有聽過,但是第一次讀到完整版(?)註釋說明了我對「魚露」的困惑,顯然跟我們平常說的魚露是不一樣的東西。這章還簡單講了什麼是「語意虛化」。
看了兩章只記得火雞源自美洲,不過往歐洲繞了一圈火雞料理才回到美洲。
喔,對了!還有 supper 的由來(果然和 soup 有關係)和作者對這個詞的回憶。
途中殺出讓我滿頭問號的壽司(捲)名稱,實在過於衝擊。
這章提出一些經過統計歸納得出的偏向,發現原本有點困擾的事(喜歡的事物說不出來,批評倒是滔滔不絕)其實是自然傾向。
負評其實顯示出,經歷小規模創商事件後的所有語言徵狀。
結論說人類是「積極正向、樂觀的種族。傾向關注且討論生活的美好事物」乍看很棒,但這樣的氣氛也會造成個體差異的心理負擔,推崇正向與美好,使人在說出負面感想時感到罪惡。
認真覺得是不是被「要有品味」綁住,因為沒有特定品味感受不到歸屬,是落入傾向上流社會價值觀的陷阱🤔洋芋片包裝的用詞太有感。
聊馬卡龍這章提到異國飲食文化的流傳通常是從貴族、有錢人才消費得起的餐點漸漸流向普羅大眾。傾向是一部分,主要還是差在技術和資訊量。
清脆和濃郁感受跟發音差別的關係。
幸運餅乾跟日式點心的關係比較近。
冰淇淋的由來和如何發現製作方式。
最後三章依舊有趣,還沒有定論的事太多,不過統計研究還是能看出許多端倪。
相關網誌:
餐桌上的語言學家:從菜單看全球飲食文化史
作者:任韶堂(Dan Jurafsky)
譯者:游卉庭
麥田出版,2020年
購書連結:讀冊、讀墨(電子書)
近期留言